家長園地

究竟是濕疹定皮膚敏感?

撰文:楊明霞中醫師

踏入初秋,除了開始感受到一陣陣涼風外,也同時察覺到四周的朋友開始「身癢」,皮膚問題又找上門了!不少人因而急急求診,並不斷查詢是否已患上不能根治的濕疹。雖然濕疹本身就有不同類別,但從發病機制來看,與皮膚敏感有不少相似的地方。究竟皮膚敏感與濕疹又應如何識別呢?濕疹又是否這樣可怕呢?

  1. 病發的原因

濕疹 (eczema) 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皮炎,不具傳染性。中醫稱濕疹為「濕瘡」,是很常見的皮膚病。濕疹的內在因素包括體質、情志和腑臟功能失調,而外在因素則包括風、濕、熱阻於肌膚。「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當人體的正氣虛弱,自身免疫系統功能低下,風濕熱邪浸淫於肌膚,便會形成濕疹或加重濕疹。

而皮膚敏感又稱蕁麻疹,發病與某些食物敏感或接觸物有密切關係,常見的皮膚敏感有兩類,包括接觸外來物的刺激而引發肌膚的過敏,例金屬、塵螨和化學物質等致敏原。第二個原因是食物敏感所引發不同程度的皮膚敏感問題,而出現紅斑、乾燥和脫皮等狀況,痕癢之餘更會有抓到「一撻撻」的情況。

  1. 患處外形的不同

在皮疹的形態方面,皮膚敏感一般會在患處出現泛紅,甚至風圑,搔抓後會加劇。急性期的濕疹會出現紅疹、滲液和出血等情況,慢性濕疹則會出現角質層增厚,表面凹凸不平,不經搔抓亦會出現乾燥,甚至乾裂的情況。這些增生的角質層一但被抓脫,除了會出血外,更會出現滲液的情況。而且,濕疹可生於身體任何部位,例如耳、頭、面、手、臍部和小腿等地方,但卻對稱分佈,患者會感到非常痕癢,當用手搔癢時常引致皮膚糜爛、滲出瘡液甚至含濃,而且反覆發作,使皮膚表面變得粗糙,瘡痂隆起。

  1. 治療方法殊途同歸

皮膚問題主要與風、濕、熱三種邪氣有關,特別是濕邪,濕可蘊熱,發為濕熱之證,久之濕則傷脾,熱則傷陰血,而致虛實夾雜之證。由於患者先天稟賦(即先天賦予的體質因素)不耐,脾胃受損,失其健運,濕熱內生,又兼受風邪,內外兩邪相搏,風濕熱邪浸淫肌膚所致。患者的體質一般屬於先天性脾胃虛弱型,當進食過量辛辣和蝦蟹海鮮等高刺激性的食物,又或於夏季大量進食生冷食物,以致濕毒困身,便容易引致脾臟運化失常,增加患上皮膚敏感的機會。

所以,戒口對皮膚問題的治療十分重要。皮膚病患者在治療期間,均應禁食「發物」。「發物」是指能誘發皮膚病患者出疹,病情加重的食物,發物主要包括海鮮類、牛肉、甜食、辛辣及酒等食物。病者亦應避免各種刺激皮膚的因素,例如抓癢、用鹼性強的肥皂、沖涼液或過熱的水洗澡,另外不要讓陽光直接照射患濕疹的地方及做出汗太多的運動等都會對濕疹有紓緩作用。

晚上失控

撰文:姚怡超中醫師

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發展得好和快,就算未必能勝人一籌,也不要落後於人。在醫學上,有個情況在「病」和「生理」之間,令父母和孩子都感到十分困擾。這就是「小兒夜遺尿」。

小兒夜間遺尿本是生理發展的一個階段,但是如果到了 5 歲後仍然不能夠控制自己的排尿而尿床,這便是問題。小兒夜遺尿可分為兩種:原發性和繼發性。前者是病理性的原因,例如脊椎柱裂等,或發育遲緩等。而繼發性則指孩子原本已得到控制能力,但是後來因某些原因而失控。最常見的原因,是無原因的發展遲緩。

藥物、理療、生活 三方配合

在中醫角度而言,尿液的生成與多個臟腑有關。其病因多為腎氣不固、脾肺氣虛和肝經鬱熱。在臨床上,以腎氣不固為主。有別於成人的遺尿或小兒的繼發性遺尿,一般透過幾個月的治療,情況必會好轉。但是在治療上,必須配合藥物、理療和生活上配合。

中藥治療:以藥粉的桑螵蛸、益智仁、全櫻子、五味子、山藥、桑寄生為主

理療方法:針灸及按摩,以背部膀胱經和腎經為主

嚴格戒口:忌進食生冷食物和飲料,避免進一步傷害腎氣

食療:以合桃、茨實、淮山等佐膳或作甜品

睡前熱敷:每晚睡前可用熱敷背部膀胱經的腎俞穴,如果想效果更顯著,可用小茴香、白胡椒粒或花椒炒香炒熱後,再用布袋包裹熱敷。

原來,夜遺尿的情況並不罕見,而絕大部分的孩子都會完全康復。所以,最重要的是如何讓孩子順利過度這個階段。如果家長處理不當,有可能影響他們的自尊心。所以,請正式找醫生檢查清楚此情況,才可真正幫助孩子。

妙用故事書 (高智力自閉症幼兒篇)

撰文:協康會教育心理學家團隊

自閉症幼兒的智能及言語能力達 5 至 6 歲,又應看甚麼書呢?家長與孩子閱讀時又有甚麼技巧呢?

高智能的自閉症幼兒應該能明白簡單德育故事,家長可參照「社交故事」形式讓自閉症孩子有效理解內容。當孩子對故事內容熟悉了,家長可把主角換成其他真實人物,或是換成孩子自己,好讓孩子慢慢把自己代入德育故事的情景中。故事角色可以變,那麼故事情節也可以有少許改變:例如「婆婆家」可改作「姨姨家」,讓孩子靈活運用所學到的。當然,角色及情節的改變,需要在兒童未發展出對故事細節的頑固之前。至於常用抽象比喻的寓言、童話和神話故事,需待自閉症兒童有能力把知識廣泛化時才可以使用。

在認知方面,當孩子理解能力達到一定水平時,家長可在故事中強調情緒字眼,例如「見到狗,美美很害怕。」當兒童適合學習先後概念時,可強調時間的描述,例如「美美做錯事,之後,說對不起。」因應孩子程度,家長可善用故事書的每一頁,加插或用語氣強調適用的字眼。

在親子交流方面,能力較高的自閉症兒童,可與家長輪流一人一句地講故事,此方法既可訓練孩子接續故事和專心聽別人說話的能力之外,又可讓孩子在參與過程中,加深對故事的印象。家長靈活運用故事書,能夠滿足孩子發展需要和促進親子交流。自閉症孩子常常缺乏假想能力,隨書附送角色娃娃的故事書便大派用場:起初只說故事,後來加入娃娃,然後再逐步減少使用故事書,最後只以娃娃來講故事,並使用「你一句、我一句」的方法,帶孩子走出故事書,慢慢進入假想遊戲的世界。

在社交認知方面,使用漫畫的家長,可用塗改液把人物的「對話泡泡」塗白,然後與孩子一起創作新對話。起初可先塗改某些字詞,當雙方熟習方法後,便可塗改更多部分,直至所有對話都是自創的。勇於嘗試的家長,更可試為孩子度身製作故事書及設計不同的講故事方法,吸引孩子學習所需的社交概念。

「一個追、一個走」 的親子關係

撰文:家庭動力創辦人及行政總監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兒童遊戲治療師吳綺琴

很多家長都這樣投訴,説子女愈大愈不願意跟父母説話,感情變得疏離冷漠。父母開始不知道子女的腦袋裡想甚麼,他們的學校生活是怎樣的,朋友是怎樣的。就眼睛所見,都是打機、看電視、上網、Whatsapp、WeChat和Instagram!父母不期然產生一種無形的不安,因為與所愛的子女好像脫了軌,沒有連繫一樣!父母愈不安,愈想把子女拉回身邊。但所用的方式,往往是查問、規管、批評和責備,對孩子的行為既不理解也不信任。父母的「著緊」及「關心」,在孩子的角度,只感到父母操控及無理!結果父母愈想拉近子女,子女愈想逃避父母!這種追逐令親子關係變得緊張而難堪,實在十分可惜!

無論對社會的演進及下一代的培育,父母的角色都最為重要。父母的責任是多重的:關愛、供養、教導和示範等等。最能令父母與子女的關係連繫起來,產生正面的互動,就是父母傳遞愛與關懷的方式,能令子女真正感受得到。有時父母會驚訝地問:「我這樣還不算是關心嗎?他怎可能感受不到呢?」其實每個孩子的需要可能不同,他們渴望得到關心的模式也可能不一樣。若父母不是用孩子的角度出發,只一廂情願用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及用自己習慣的方法去關心,就算父母圍著孩子「氹氹轉」,都一樣可能產生以上的的結果:一個追、一個走!

要讓孩子真正感受到父母的愛及關懷,關鍵在於父母的著眼點是在孩子本身,抑或只是在孩子的表現。父母的關懷若是在孩子身上,孩子一定會感受得到,他們亦會以正面的方式來回應。若父母關心的只是孩子的表現,孩子遲早會與父母疏離,甚至把他們拒之於門外。

若我們對比以下這些父母對孩子的説話,就可知道「關心孩子」與「關心孩子表現」的分別:

當父母放工回家問孩子:

A「你今天返學開心嗎?」

B「今天的功課你做好了嗎?」

孩子測驗拿了65分,父母說:

A「你拿了這個分數是否很失望呢?也許你會感到不開心,你可與我分享你的心情啊!」

B 「你平日又懶又不專心,這樣可以拿到好成績嗎?你若不再更努力,下次還會不及格添,甚至有機會留級!」

在忙碌的生活節奏中,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實不容易!與子女建立正面的互動及連繫,才能在孩子成長的路途上,不斷給予鼓勵及支持。如果稍一不慎,選擇了錯誤的表達方式,縱然父母心裡有很多愛,子女也未必接受!

分類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遇見「錯配」的孩子,是家長成長的契機

撰文:家庭動力心理輔導員及全球職業發展師賴舜薇

孩子出生的時候,人們喜歡討論他的長相,將他與父母哪裡長得相似作為談資,議論他遺傳了父母哪些漂亮的外觀。 大一些,脾性出現的時候,也喜歡探究他的個性到底像了誰。

和自己性情相近的人相處,一般都比較容易,因為個性、喜好上的類近,心也容易走得近,如果孩子與自己性情相近,當家長的,似乎也容易些。 但上帝好像喜歡和我們開玩笑一樣,往往給我們「錯配」了孩子:活潑外向的媽媽收穫安靜內斂的女兒;脾氣暴躁的父親面對多愁善感的兒子;不懂玩樂的媽媽遇上享樂主義的兒子。

來求助的父母共同點都是與「錯配」的孩子有相處困難。他們不能接納孩子的天性,不能理解孩子的做法,也不知道如何才能調教自己的孩子。

那位外向活潑的媽媽向我「投訴」:「女兒做事磨蹭,畏手畏腳,在外不敢交朋友。 」她百思不得其解:「刷牙有什麼難的? 上英文課有什麼怕的? 認識其他小朋友,有什麼好害羞的呢?」為甚麼她女兒一點都不像她,卻像那位優柔寡斷,內向膽小,無所作為的父親呢?  說著說著,她已經間接告訴我,她的問題是不接納自己的配偶,是將對配偶的不滿嫁禍到他們的女兒身上。所以,問題不在她女兒,而是在他們的夫婦關係上。

那位脾氣暴躁的父親不得不前來「討教」,是因為他兒子只和媽媽好,不和他好,他深愛兒子,不希望兒子長得像女孩子一樣,多愁善感,哭哭啼啼,孩子越大 ,他越著急。 但辱駡、嚴令之下,孩子不但沒有變得堅強,反而出現更多退縮,圍著媽媽不肯離開。 明白之下才明白,原來這位父親,就是在棍棒和辱駡聲中長大的。 他以為自己的堅強來自於這樣的教育,而不曉得,那些造成他心靈傷痛的經歷,已經成為他的內隱記憶,影響著他與兒子的相處。

聲稱自己不會玩樂,不需要玩樂的母親對一門心思只有玩的兒子束手無策。 她說兒子對待學業馬虎大意,對待玩樂卻持久專注,如何讓兒子扭轉對學業的態度呢? 我對這位母親的報稱感到好奇,什麼人會不喜歡玩呢? 尋求快樂是每個人的天性,為何她堅稱自己是不需要娛樂的人呢? 原來她小時候也貪玩的,但卻受到母親的嚴苛管教,不許她「浪費」時間。 她的生活裡面漸漸沒有了玩伴,纏著和母親玩的時候,她的母親在遊戲中依然嚴肅認真,對她當仁不讓,於是她常常輸,也常常傷心,漸漸地,她就厭惡玩遊戲了 。 她的母親「成功」塑造出一個「不喜歡」玩耍的她,一個看起來堅強,專注學業的她,但同時也塑造了一個刻板、自卑、缺少快樂的她。 難怪她不懂跟天生快樂的兒子相處了。

原來上帝為我們「錯配」孩子,是別有用心。 祂想我們在與孩子相處的挫敗中,反思自己與配偶、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反思自己的成長經歷,從而理順這些關係,化解這些心結。

家長對孩子的不接納,就是對自身的不接納,對孩子沒有信心,就是對自身的不自信。 籍著照顧「錯配」的孩子,父母感到困難,繼而察覺到自己的痛處,在治療師的協助下,開始自我探索之旅。 他們理清、理順自己的家庭關係,並從中獲得重生和成長。 孩子是天生的,沒有錯配的,讓我們善用這種成長的契機吧!

痴身:分離焦慮

撰文:香港註冊心理學家 程衛強 

嬰兒約在九個月開始,孩子變得異常癡身,即使媽媽上洗手間,也可能會顯得非常的焦慮,抱緊媽媽不放,甚至放聲大哭。

分離焦慮可以引申出兩種不同的反應。在某些情況下,與照顧者分離時,嬰兒會出現尋求依附的行為,如抱著媽媽不放、用盡方法找尋媽媽、或不論媽媽到那裡就爬到那裡等等(Ainsworth, Bell, & Stayton, 1971);分離亦可能會衍生出絕望、對抗、分離(Detachment)等行為,視乎分離的時間(Bowlby, 1960; Robertson & Robertson, 1989)。

孩子面對分離的反應,亦會因應不同的環境而有所改變,例如在熟悉的家居環境中,較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孩子會出現較少的憂慮感(Ross, Kagan, Zelazo, & Kotelchuck, 1975)。

在孩子約七個月時,物件恒存概念開始出現,他們明白即使看不見某人或物,不代表他消失了。當孩子能夠建立這個概念,他們的分離焦慮會相對降低。若媽媽能夠經常與孩子溝通、表示出對嬰孩的正面情緒及感覺、並給予適當刺激及協助者,孩子較易掌握並應用物件恒存概念於物件及人身上(Chazan, 1981)。

協助孩子協助分離焦慮,需要一定的時間,讓孩子與照顧者發展出親密的、依附的情感關係(Attachment),並待孩子本身的發展成熟,方能湊效。以兩歲的幼兒來說,他們能夠以照片來緩和他們與照顧者分離的愁情(Passman & Longeway, 1982);三歲的孩子甚至可以於父母不在場的情況下,在祖父母家過夜。

孩子能否培養出此等「能耐」,取決於照顧者與孩子能否建立出緊密的情感關係,當相互間的關係得以建立,孩子可以透過想像父母的形像,及回憶父母的愛,以安撫他們因分離而出現的焦慮感(Development Through Life, Barbara M. Newman, Philip R. Newman, Wadsworth, 2003)。

幼稚園必問的七種面試題目

撰文:資深升學專家 

   輔導教師協會榮譽顧問趙榮德先生

有家長問我,幼稚園面試有哪些題目是必問的,答案是︰「至少有七種題目是必問的!」為甚麼必問這七種題目?因為兩歲多的小朋友只識答這些題目,深的便會啞口無言了。以下便是這七種題目的問題︰

一、你叫乜嘢名?

(題種︰考自我)

建議答案︰我叫陳小明

重點︰答全句,有subject,有verb;全句有禮貌,剩答陳小明無禮貌,切戒。

二、邊個帶你來考試?

(題種︰考親子關係)

建議答案︰我爸爸媽媽帶我來

重點︰最好爸媽都來,家傭姐姐或嫲嫲爺爺帶會打折扣。

 三、爸爸媽媽假日帶你去邊度玩?

(題種︰考親子活動)

建議答案︰爸爸媽媽帶我去公園、沙灘(夏天)、農場、科學館、天文館、圖書館

重點︰宜帶孩子去平日少去的地方,最好是接觸到大自然及益智地方。

四、老師拿起蘋果問︰這是甚麼?

(題種︰考認知)

建議答案︰這是蘋果。亦可以加多句,我鍾意食蘋果。

重點︰認知題可以無所不問,例如除了水果,可以問文具、交通工具等。

 五、將枱上個橙交給媽媽。

(題種︰考接命令能力)

建議答案︰好。立即把橙交給背後的媽媽。

重點︰接到命令要立即執行,忌猶豫不決。

六、將膠綫穿過珠仔個窿。

(題種︰考小肌肉運動)

建議答案︰好。立即行動,不成功再試。

重點︰永不放棄,直至成功。忌未試便放棄。

七、面試結束前校長在考生襟頭貼一張貼紙

(題種︰考突然反應)

建議答案︰多謝老師、校長;然後說再見老師、再見校長!

重點︰一定要多謝,之後才說再見,缺一不可!

久咳?支氣管發炎?還是哮喘?

撰文:鄭萃雯

小朋友咳不停,咳嗽情況往往持續整整一個月,尤其到半夜三更最嚴重,咳醒、咳至失眠,再倦極睡著,對小朋友、大人,都是折磨!到底為何久咳不止? 氣管敏感還是發炎? 請教醫生,原來這也屬於哮喘!

孩子年紀小,氣管自然會比較幼、比較窄,就算只是普通傷風感冒,亦較容易有鼻塞、鼻鼾,甚至氣促的情況。不過和支氣管炎不同的,普通傷風感冒大約一星期內會康復,但支氣管炎的咳嗽持續時間可以長達二十多日,所以由發病起持續咳嗽一個月,絕對不足為奇。

這又引申另一個問題:為何會有支氣管炎?醫生說,其中一個常見的原因是孩子感染呼吸道合胞體病毒(RSV)。這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病毒,經飛沫及空氣傳播。它會令氣管收縮、發炎,並產生痰涎,痰涎積聚又令氣道進一步狹窄,刺激患者咳嗽,造成惡性循環。醫生指,這些情況可能會處方氣管擴張藥,讓小朋友病徵減退,靠自身的免疫力擊退病毒,不過小朋友一旦試過感染RSV,氣管某程度上亦受過破壞,日後演變成哮喘的機會亦增加。經醫生這樣一說,我的大兒子過往的確因感染RSV入院,而之後每次感冒咳嗽,所需的康復時間均比小兒子長啊!

「那麼你的大兒子應該是有哮喘了。」醫生這一句結論,絕對是我最不想聽到的。哮喘,最壞的可致死亡啊!等一等,這是最壞情況。醫生補充,哮喘其實分為四級。

第一級 偶發性哮喘

通常因為感染呼吸道病毒,例如RSV或過濾性病毒引起,一年中偶發幾次,其餘時間正常。所以只要在氣管收縮、氣促時候使用氣管舒張劑紓緩不適,無甚副作用,亦毋須長期用藥。

不過如果無適當紓緩氣管收縮問題,氣管會越來越容易收窄,哮喘有可能升級。

第二級 輕微持續性哮喘

患者大約一個月會發病一至兩次,氣管舒張劑不足以處理,需要以吸入式類固醇「治本」,控制發炎情況。吸入式類固醇有分不同的度數,醫生會按情況,處方不用劑量,有需要時使用。

第三級 中度持續性哮喘

患者平均每星期哮喘發作一次,每日需要使用氣管舒張劑。

第四級 嚴重持續性哮喘

患者每天都要使用氣管舒張劑,每日三至四次,同時要使用吸入式類固醇控制病情。

經醫生提醒,我以後不應再害怕讓小朋友使用吸入式氣管舒張劑了!及早紓緩孩子咳嗽氣喘,長遠亦希望可以避免哮喘情況惡化。

家長教育、肯學敢做   

撰文:香港家庭教育學院總監狄志遠博士

     

在家長教育的路途上,筆者最愛聆聽家長們分享管教子女的心得和反思,彼此交流和鼓勵,是最立體的家長教育內容。世界上沒有要求家長必須考試合格才可生兒育女的地方,大家都是邊做邊學,後知後覺,慢慢地成為了「有年資」的家長,兒女對你有期待,社會對你有要求,家長自覺也不能躲懶,紛紛學習子女管教的理論和技巧。

記得有一位爸爸分享如何處理讀中二的兒子要求買球鞋的訴求。他對兒子說會給他四百元,兒子當然覺得不夠用,但這位爸爸告訴兒子四百元是可以買到一對球鞋的,如果覺得不夠,那就自己想辦法好了。最後,兒子買到心儀的球鞋,但代價是省下早午餐錢買回來的;他說兒子買到新球鞋雖感開心,但同時也經歷了挨餓的日子,以後也會想清楚才會買東西。這位爸爸表示心裡當然會感「肉赤」,但想到要兒子明白追求物質要量力而為的道理時,也要狠下心腸,讓兒子好好體會。



又在一次主講如何培養幼兒子女的自理能力的講座中,有一位K3學生的媽媽分享兒子總是依賴她收拾功課。久而久之,兒子對她的依賴越來越多,在痛定思痛後,媽媽嘗試應用從家長講座學回來的,她告訴兒子自己的事要自己做,媽媽不再為他收拾書包,也有心理準備兒子因此被老師指責欠交功課。事情如預期中發展,兒子為了不再被老師責備,唯有親力親為,每天自行收拾書包;雖然兒子暫時未必明白自理責任的重要性,但他已開始著緊自己的事情,不再依賴媽媽的「幫忙」,而這位媽媽也不再為兒子做出無建設性的幫忙和照顧。

畢竟,課堂學習是愉快的,但實戰應用卻是招招入肉的,當中苦樂參半,在應用子女管教技巧的同時,也是挑戰著家長的個人價值觀和人生經驗,家長也要有平衡心態和自我反思的覺醒,這正正也是家長教育的目的。

子女吃剩飯 爸爸包底代價高

撰文:八爪魚家長梁永樂

殿堂級親子KOL麥太(即麥兜阿媽)有云:「從前有個小朋友講大話,第二日,佢死咗⋯⋯」教導小朋友甚麼叫做後果和代價,家長責無旁貸。於是,昨天我和言妹在飯桌旁展開以下對話:

言:食飯食剩一半,唔該爸爸包底。

爸:咩態度,次次要我包底,你知唔知道我付出的代價好大?

言:乜嘢系代價?

爸:代價即系後果(亂咁答),食得多的代價,就系會肥。

言:但系你本身都好肥。(秒殺)

爸:你食剩飯都有代價,我會收起你啲糖,睇你仲敢唔敢食剩。(老羞成怒)

言:嗚⋯⋯我食糖唔肥,你唔食糖都好肥。

爸:我肥都系因為成日要同你地包底。(越答越傷心)

食剩飯要收糖,否則包底王爸爸只會愈來愈肥。自大仔希哥出世以來,我的體重上升了三成有多,因此必須立即制止小朋友隨意食剩飯,否則肥爸將要為此付出沉「重」代價。

事實上,我們每天丟棄的垃圾,也令香港的環境付出代價,這裡說的不是亂拋垃圾罰款千五之類的後果,而是在過去三十年間,香港的人口增長不過三成,但是都市固體廢物總量卻增加了接近84%,遠遠跑贏大市。那就是因為,大家都認為丟垃圾無代價,但其實處理廢物的過程中,除了佔用寶貴的土地(相信香港人對此最感「肉赤」),亦耗用了不少人力物力⋯⋯這些「成本」,香港人過去沒有想過要承擔,但多個亞洲城市包括首爾和臺北,都已經實施固體廢物收費多年並取得成效,為甚麼香港市民不可以共同承擔呢?

囉囉唆唆的跟言妹說了一大輪⋯⋯「爸爸,你平日咁多廢話,我可唔可以向你收費,幫你減廢,一齊共同承擔?」